名医论著

道医学中的针灸
                                                              张 健
      道医,是以“道”为基本理论,以道为核心内容,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流派。道医学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是随着道教的产生发展而发源兴起的,一般认为它起源于秦汉,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盛于唐宋。中国古代的名医葛洪、孙思邈、朱丹溪等都是著名的道教人士。为了传教弘道、广纳信众,道教在创教初期就提出了“去乱世,致太平”、“身国同治”的主张,因此对能够解除大众疾苦的医术就十分重视,再加上道教自身修炼的需要,医术成为了道教救世、救人、救己的一种必备的技能。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道教和道家的医学思想研究一再升温,也提出了“道教医学”、“道教医药学”之类的概念。
     针灸是针法灸法的总称,是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的疾病。针灸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是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发明了针灸。伏羲氏不仅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针”。针灸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得到发展,近年来其学术思想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也渐渐完善。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道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针灸医学一直被道家广泛应用。道医针灸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家“人天整体”、“天人合一”思想作为理论支柱,不断发展和传承的。道医针灸中医者,必先明阴阳,知五行,懂脏腑,通经络,晓于四诊,决于辩证,可不知药饵,却必知针灸”。我们提倡道家针灸只治十二经脉。所谓十二经脉,就是人体自身排病的十二条渠道,也可以说是模式。真正的道医思维只是去引导和治理这十二种模式。在这里我重点提一下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道医通过通经活络的针灸之法达到行“气血营阴阳”的目的。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外邪侵犯人体往往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是一种具有保卫作用的物质,它能抵抗外邪的侵犯,其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在临床过程中发现通过针和灸的方法调节脏腑来治疗各种疾病都有这神奇的效果。
    道家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道医学就是道家“文道”中的五道医术之一,道医针灸在道医医学中从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国传统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道医学中的针灸长期以来在道家内部的不同脉系之中师徒相授,代代相传。为人民健康的预防、治疗和保健贡献着力量。道医针灸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宗,以经络学、脏象学为基础,以“气血”为理用。尤为突出对炁的灵活运用和调整,把握这一生化之源,造化之端,为人类的健康服务。这一点也正是被现代医学所忽视的根本所在传承道医、传承道医针灸势在必行,利在千秋!

京ICP备17071844号-1